1. 主页 > 旅游资讯

内乡县旅游文化(内乡县旅游景点)

一、内乡县旅游景点


内乡县旅游文化


内乡县旅游景点:云露山景区、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县衙、宝天曼峡谷漂流、商圣苑、七星潭景区。

1、云露山景区

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北部,地处伏牛山腹地。景区以药王文化为内涵,以生态观光、科普体验、猎奇探险为旅游主题。

2、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4a级景区,位于内乡县福山寨至马山口一线以北的县内山区。公园自北向南依次出露着造山带演化进程中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质遗迹特色。

3、县衙

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4、宝天曼峡谷漂流

宝天曼峡谷漂流景区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南阳市的内乡县。宝天曼是河南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宝天曼峡谷漂流是生态型峡谷漂流,宝天曼峡谷漂流,全长12.8公里,分激流勇士和休闲娱乐双程漂。

5、商圣苑

商圣苑是“商圣”范蠡的纪念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三公里“三户山”上。临312国道,坐南面北,占地200余亩,主要建筑30多处,商圣苑现在为旅游观光、祭祖朝圣、祈福平安、餐饮娱乐、文化研究与历史凭吊为一体的范蠡纪念地。

6、七星潭景区

位于内乡县宝天曼南麓。属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宝天曼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原始生态旅游区和旅游文化娱乐区两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云露山百度百科-内乡县衙

二、南阳市内乡县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说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期问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给小孩压岁钱等。

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干余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副成文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34~965)所撰写,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对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对联之发端,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它是说,相传东海度朔…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于农历元旦用桃木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至五代后蜀盂昶即位后,始发明了具有对偶意义的文字对联,刻于桃符之上,到了宋时,又推广用在官府庙宇的楹柱上。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圣旨,宫城内外,无论官民各家各户都要在元旦贴上用红纸书写的春联,以示庆贺,并微服私访,观赏取乐。自此,贴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凡遇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贴上红色、写着吉利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气氛,并驱赶惧怕红色的猛兽“年”,寄托来年五谷丰登,古祥如意,招财进宝。

值得指出的是,对联不仅在新春佳节撰写张贴,而且名山大川,宫殿楼阁、官署衙门、园圃亭榭、寺院庙刹、戏台桥梁都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交辉。

贴门神,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坐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伞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就没有再做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贴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逐渐传到民间,人们争相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吃饺子、给压岁钱的习俗

吃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的民间习俗。衙门也不例外。饺子,形同新月,以面团为叶包馅而成。

古时夜半称为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说新旧交替从子时开始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压岁钱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宫廷内,《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李隆基亲往看望,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宋代成为民问重要风俗之一。经逐渐演变,而成为元旦大人们给孩子散压岁钱而防灾驱邪的风俗,以至相沿至今。

元宵节燃灯习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民间则多称灯节。每逢这一天,从京城到各地方官府,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供人们观赏。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修改历法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城内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不过,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以后的事。

由于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人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与民同乐。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效法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灯树“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此外,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游乐。原来规定的呜鼓以后所有行人必须回到规定场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彻夜观灯,尽情欢娱,直至天明。这样以来,元宵节的制灯、玩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宋朝以后灯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从初八日开始到十七日放灯,灯期达10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赛灯会大放异彩。进入清代、民国,花灯式样越来越多。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的应用,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从而使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打春”的习俗

在内乡县衙博物馆里,有知县亲耕、打春牛的场景。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民间则习称“打春”。何以如此叫法,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牛是人类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劳的动物。以牛耕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鞭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始于汉代。其后历代都有关于制土牛的记载。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春牛为土制,具五方之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其各部位不同之色彩,决定于当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以五行阴Ij几、勾芒神或称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饰的色彩、年纪、姿态,也据当年干支而定。这样,春牛及芒神不但六十年不会雷同,而也不会全l司。

清代,每年六川由掌管天象、历法的朝廷官员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颜色,命令各府州县以式制作。其各部尺寸都有一定之规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巾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屯秋、立冬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t五天;手执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迎春立春前一日,知县身着朝服亲率众官及迎春队伍,随员高举“春”字牌,浩浩荡荡开至春场(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执事官跪案前,双手展开“喜报阳春”的红贴报春。赞礼官诵读祝文,祭毕,知县在春场扶犁耕地一至二拢,表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备牛芒神抬至县署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待立春日在此“鞭春”。

打春立春日,县衙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唢呐,聚集而来。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状,赞礼官诵渎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等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宵史绕牛三圈,知县将存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千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甜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据老年人回忆,知县扶梨耕地所选用的耕牛,为户主的一大荣幸,还可享受免去当年赋税的优惠待遇。

鞭春牛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内乡县志》“时序节令”有记载,“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乐彩旗于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气兆丰年。”不过,这时的土牛已不是土制,而是纸糊的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耕渐渐削弱,而闹春耕的民事民风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尘封于封建历史的褶皱里,老人的记忆里和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泥塑里。

清明节的习俗——祭先、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故俗称鬼节。相传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敕云:“寒食卜墓,礼无经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东京梦华录》说:“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祭坟”。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巾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问,至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一冬蜷缩,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卷思。同时古代又在清明节汇聚了插柳植树的活动。至于清明戴柳免虿(折)毒的说法,则反映了这一节日也包含有驱灾内容的印记。作为综合性质的节日,还增加了竞技游艺的内容。现在人们往往视清明节为外出旅游的最佳季节。

端阳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所谓“端”,是“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推算,五月为“午”,故称“端午”。“午”与“五”古代通用,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

相传在2500年前的西周时,人们每逢五月初五便在门户上挂艾叶和菖蒲,饮雄黄酒,意为去毒气,避邪恶。至于端午吃粽子,那是战国以后的事,起源于纪念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官至左徒、三问大夫,因遭诬陷,而被流放,愤而于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自尽。他忠君爱国的气节,赢得后人敬仰。在东汉魏晋时,纪念屈原之死的区域性风俗,逐渐变成全民性的节日,使端午与纪念屈原相结合,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南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口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使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至于吃粽子、小儿颈及足拴五色线,则是传说,人们祭祀屈原之米,常被蛟龙所窃,需塞楝木叶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最为害怕。故此后世人作粽子,带五色线及楝叶,自然将吃粽子和屈原投江自尽揉合在一起了。

民间的端午节,有许多节日行事,吃粽子,采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带香包,驱五毒,赛龙舟等,儿童最喜欢这个节日有吃有玩有看,节日还带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儿童要带“老虎肚兜”,用红布或黄布制做,中间绣老虎,其下有蝎子、蟾蜍、蜈蚣、蛇、壁虎,谓之“五毒”,或剪贴“五毒”于门:防其伤害。

采艾叶插菖蒲,可以去秽气,避邪恶。

为避瘟去邪,端午节佩带香囊,内装雄黄、苍术等香料带在胸前。端午节早晨起床时,家人为孩子的于、脚、脖子拴五色线,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与金木水火土对应,取避鬼祛病之义。

至于端午节赛龙舟则足源于人们伤于屈原之死,划船寻找尸体。后米逐渐演变成竞技游艺,届时,官民同乐,棹浆劈浪,锣鼓喧天,旌旗飞扬,观者人山人海,因而成为民问的盛大节日。中秋节食月饼——合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同传统的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来源于汉代的秋节,不过不是八月卜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大约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成为我国仅次于存节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民国元年(1912)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阴历四节均借度农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今中秋节仍是民问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将冬至节淡忘,遂成为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中秋节人们吃月饼的习俗,起始于唐代,而月饼之名则始于清代。据说最早由江苏一带兴起,每逢中秋,这里的人们就用形如圆月的甜饼招待归家的亲人,后来这种风俗传到全国,月饼也就成了“团圆饼”,中秋节也就成了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于室外,赏月、拜月、食月饼,如有亲人在异地未归,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怀念弟弟曾于中秋节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1。在的月亮》就是表达中秋节人们思念亲人情感的绝妙歌曲。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叫做阳数,九月九日都是阳之极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的渊源来自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相传东汉年间,道士费长房预言其弟恒景家中在九月九日要遭大难,如果戴茱萸,饮菊花酒,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难。恒景听了他的话,一家人到到山上去避了一天,回家后,看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死了,而自已一家人却因上山避难,而免于大祸。从此,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近年来,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敬老节,使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

冬至为何作为古代“三大节”之一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白昼逐渐变长,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故历代把冬至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冬至又叫“亚岁”,冬至的前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冬除,民间如同除夕、小年庆祝。据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视此节,虽是贫困家庭,积累假借,也要更换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这一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官朝贺,礼仪隆重,地方官也要同百姓一起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节已逐渐为现代人所淡忘。

三、内乡旅游景点大全


内乡县旅游文化


1、内乡吴垭石头村

这是一个近乎原始的部落村。位于内乡县城西、沿内淅公路6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距今有260余年。

整个村庄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原生态的村落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村容村貌原始质朴、民风民俗传统纯朴,地质地貌奇特古朴。

村内全部是石板路、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阁楼、石磨房、石水窖、石畜圈、石厕所等。反映出宛西山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典型特征,体现了数百年间近现代南阳盆地宛西风情。被专家誉为“中原地区罕见的石头古民居标本”。同样是适合休闲、文艺拍照、带着孩子回味传统的好地方。

2、南召九龙瀑

南召九龙沟瀑布群景区位于南召县马市坪乡的山谷之中,现在的状态是个半废弃的景区。但是实话实话,真不比有些那五星四星的景区差,景区几乎开发完毕不知道什么原因,废弃了。

景区道路、配套什么都修建了,就差一个售票点。景区下面农家乐比景区还积极,一家挨一家都已经成规模,正因为景区荒废,农家乐住宿、吃饭一点不贵,处于家家看见游客热情疯抢状态。之前公司团建,几乎年年都要去一次,一次两天晚上农家乐住上一晚,清晨起来爬个山很惬意。

居农家乐老板娘说,又有公司接手了景区,还要继续建设,不久的未来就要收费了,所以没去过的,趁着免费人又少,抓紧出发吧。

3、画家村

村子不大,位于南阳宛城区黄台岗镇岳庄村,岳庄村始建于清中期,是一个杂草丛生、只有六户居民的破旧村庄。

2014年,南阳市几位书画界人士来到岳庄村,被自然风貌深深吸引,便把一处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修缮后建成工作室,随后有200余名艺术家慕名前来创办工作室。艺术种类包括国画、油画、书法、古玩、摄影、雕塑、烙画、器乐、国学、武术等。从此,破旧不堪的岳庄村摇身一变成了古朴美丽的画家村。

村子适合拍拍照,找找文艺气息。但是不要抱太大期望,毕竟只是我们南阳的一个小村庄,你要非要拿它跟乌镇、周庄比找感觉,那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

4、淅川龙山景区

又是一个荒废的景区,前期也做了开发,同样不知道什么原因荒废了。关键是之前景区很有想法,分山路和水路两条路线。随着景区荒废,水路只剩下了干涸的,山间溪流早已枯竭。

在山谷的中段,连续有几个水潭,尽管久旱溪水断流,但蓄积的潭水依然比较充盈,潭水清冽,沙石清晰可见,有的里边还有小鱼在轻快地游弋。适合背包客露营,帐篷搭起来,营火点起来。

5、淅川荆紫关古镇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清代一条街”上的建筑保持着清代风貌,是我国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之一。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免门票的古镇。镇上部分单独景点需要另付费,你可以选择性的去看看。不同有江南的那些镇,我们的紫荆关古镇更有北方风味。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700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

6、桐柏河南佛教学院

参佛礼佛的南阳人必不能错过的地方。是河南省首所现代僧伽教育佛教高等院校。学制为全日制四年本科,面向佛教界和社会招生。当然礼佛、参观区和教学区是分开的。

这里如仙境一般美丽,这里也是佛教圣地,这里居士众多,这里香火旺盛。每天八方游客到这里拜佛求经。因为涉及佛家清修之地,不适合拍照。就不再上图了。大家去游玩、礼佛也务必注意保持一份清净心、自觉收起你的手机、相机。

7、其他免费景点

汉画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王府山(南阳有座王府山,巴巴叉叉挨着天)、白河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景区,河南省只有两家)、南阳理工学院荷花池(超级多小龙虾)、麒麟湖、鸭河水库、太公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